千亿级县域产业的研究与思考

阅读 : 51 谌建章   2025-04-16

千亿级县域产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以昆山、江阴、晋江、荣成等为代表的“千亿县”,其发展模式和经验为其他县域提供了重要参考。以下从发展现状、典型模式、路径探索、挑战与思考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千亿级产业的县域发展现状

1.总量与分布

截至2023年,全国“千亿县”总数达59个,GDP总量9.6万亿元,以全国1.2%的陆地面积贡献了7.6%的GDP。这些县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其中江苏(21个)、浙江(11个)、福建(6个)三省占比超六成。

2.产业特征

第二产业为主导:超半数“千亿县”第二产业占比超50%,工业总产值对全国规上工业产值贡献超10%。例如,昆山、江阴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均突破5000亿元。特色产业集群:如晋江的纺织服装、慈溪的家电、光泽的白羽肉鸡等产业,通过全链条布局形成全球竞争力。

二、典型发展模式与案例

1.创新驱动型(长三角模式)

路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融入全球创新链。例如,昆山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聚超2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县一特色”的产业生态。

经验:通过“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国际化合作提升产业能级。

2.产业集群驱动型(粤闽浙模式)

路径:依托传统制造业升级,形成集群化、网络化产业链。例如,光泽县围绕圣农集团打造全球最完整的白羽肉鸡产业链,2024年该产业贡献全县近90%的规上工业产值。

经验:通过龙头企业引领、精准招商延链补链,强化技术研发与品牌建设。

3.资源转化型(中西部模式)

路径: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例如,四川射洪市利用锂矿资源打造锂电产业集群,规划形成千亿级规模;宣汉县依托天然气和锂钾资源发展新材料产业。

经验:推动资源开发与深加工结合,引入高附加值项目提升产业链水平。

4.生态经济融合型(荣成模式)

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山东荣成通过海洋经济(占GDP的45%)和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布局核能、风电等绿色能源,打造“零碳城市”。

经验: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激活生态资源价值。

三、关键路径探索

1.龙头企业引领与全链条布局

光泽县通过圣农集团带动育种、养殖、加工、物流等全链条发展,并拓展至宠物食品、生物医药等衍生领域,形成“链主企业+配套企业”的生态。

政府需精准绘制产业图谱,强化“一把手”招商和配套服务能力。

2.园区平台与功能升级

全国千亿县已实现省级及以上园区全覆盖,33个县拥有国家级经开区或高新区。例如,射洪市建设国家锂电材料检测中心,提升园区专业化水平。

推动园区“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模式,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3.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优化

荣成市通过“荣归故里”计划吸引人才,设立“企业家日”和“下午茶”机制解决企业难题。

需深化扩权赋能改革,提升县域财政自主权,并通过专项债、产业基金等工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四、挑战与思考

1.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县域占据绝对优势,中西部仍需突破资源依赖和产业基础薄弱问题。例如,四川尚无“千亿县”,需通过锂电、钒钛等特色产业加速追赶。

2.产业升级压力

部分县域面临传统产业低端锁定风险,需加快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如纺织产业需向智能制造升级,资源型县域需延伸产业链条。

3.要素制约与人才短缺

县域普遍面临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约束,需通过跨区域协作和“飞地经济”突破限制。

五、策略建议

1.差异化定位:结合资源禀赋选择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生态县可发展“农业+文旅”,工业县聚焦细分领域打造“隐形冠军”。

2.强化创新驱动:建设产业研究院、技术转化中心,推动“校地企”合作,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3.深化区域协同:依托城市群承接核心城市产业外溢,如四川县域融入成渝氢走廊、低空经济带。

4.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荣成“零碳城市”经验,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结语

县域打造千亿级产业需因地制宜,通过“特色产业+创新+开放”三力协同,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升级”的跃迁。未来,随着中西部县域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力,以及东部县域向高端制造和服务业的转型,“千亿县”有望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作者:谌建章,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特色产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编辑:信利梦,一审:王琛,二审:谌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