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

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学术 >>产业研究 >> 特色产业科普的创新思考与发展研究
详细内容

特色产业科普的创新思考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2-24     作者:谌建章【转载】   来自:《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

特色产业科普的创新思考与发展研究

谌建章

摘要:随着人们对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不断增长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产业+科普”创新模式日益凸显,以特色产业为载体,开展科普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特色产业科普的特征和意义进行探讨,并通过对现阶段特色产业科普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三个层面提出了推动特色产业科普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特色产业,科普,发展对策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当前,全民科学素质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因而科普工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基础性地位已达成广泛共识。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现阶段的科普产业已经由过去那种单向的灌输逐渐发展成公众理解科学传播双向交流互动和产业融合的崭新模式即以一种新的社会需求导向出现。以特色产业作为科普的载体促进乡村产业和科普创新与相关服务。特色产业科普凭借其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能满足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同时又是科普产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保障乡村老百姓长富久安、支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如何把特色产业科普工程发展起来必将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特色产业科普的概念

目前,我国对特色产业科普理论体系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各界学者对其概念的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们从产业+科普工作的角度出发,认为特色产业科普是科普体系的一种新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和自然资源,通过特色产业作为载体,产业科学知识和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给公众从而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一种科普活动。其核心内涵是对特色产业资源本身所蕴含的科普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是向公众普及推广科学知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产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措施,与其他科普形式相比,以产业+科普作为科普工作的新途径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功能。

二、特色产业科普的特征

1、特色产业科普的发展特色产业资源为依托。特有或优势的产业资源作为吸引物,包括农业综合体、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区的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以文化知识资源为吸引物,包括科技场馆、博物馆等具有浓厚教育色彩的场所。这两类资源同时从属于科普资源种类细分中的设施类和活动类,这些在产业和科普和两个层面上内容有交叉融合的资源,可以通过特色产业科普的途径向公众传播知识,从而发挥它们的核心价值和作用。

2、特色产业科普具有较强的民众参与性。科普的目的之一是拉近科学和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特色产业科普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其休闲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教育方式增强了“科的亲民性并使之融入日常百姓生活。在此过程中,人们既能学到科技知识开阔眼界又能享受地方独特的文化魅力及参与产业活动带来的娱乐和放松,因而,它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3、特色产业科普对乡村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与科普的结合,不仅具有较强的社会和文化辐射作用,从产业角度来看,特色产业与科普两者还可形成互为支撑,共赢互利的格局。一方面,特色产业科普可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打破当前特色产业同质化带来的产业低利润状态,成为特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游山玩水”中增长科学知识和地方特色文化,群众接受程度高且科普效果显著成为了现代科普产业发展中的新亮点,有利于改善科普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状,未来还有可能形成新业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特色产业的发展是特色产业科普的前提条件,独特文化与科学技术是构成特色产业科普的核心内容,能够带动以特色产业业为主的交通、住宿、餐饮、商业、金融、房地产、文化艺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安全、农业、教育、环保、保险等行业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特色产业科普模式的探讨

科普模式问题是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特色产业科普模式,即通过特色产业为载体进行科学普及活动。一般而言,由于科普所具有的公益性质,要发展产业+科普工作新模式,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两条腿走路”来实现特色产业科普的可持续性发展由于采用了市场机制投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它可以是企业、民间、外资也可以是他们的混合或者是他们与政府的混合。鉴于特色产业科普模式研究还不甚成熟,这里基于特色产业科普资源和科普产品层次的角度,对特色产业科普模式进行简要的分类和概括。

1、观光型特色产业科普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特色产业的主题园区,或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和现象或者现代工业厂区、农业园区及高新科技园区为吸引物以了解、体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目的产业科普活动类型。

2、体验型特色产业科普模式该模式主要指以产业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展览场所为依托的特色产业科普类型。工作之余到产业科技馆、博物馆观光游览,进行科技知识充电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研究型特色产业科普模式该模式是对特色产业科普资源更深层次的开发,包括各类产业科研院所、独特自然资源产业科学论坛等活动面向真正的科技专业人员及文化爱好者,为他们所开设的是能真正完全体现科技和文化价值的科普产品。由于这一层次的科技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特色产业产品具有特殊性,因此,它的受众范围小。

4、综合型特色产业科普模式该模式涵盖了丰富的科普内容,以面向青少年的科技夏令营和科技会展活动为主要形式其最大的功能在于展示与教育依托各类科普场所,组织群体性的特色产业文化节庆日活动,满足青年和相关专业群体求知、休闲的需求。产业会展则以举办一定规模的展览为核心,吸引包括参展商、与会人员、专业观众和非专业观众在内的爱好者,是一种新型综合性的特色产业科普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产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四、特色产业科普发展的对策

1.加强特色产业科普宣传,使之走向市场化。首先要调整观念,要有创新意识,让公众了解特色产业科普的意义和价值,对发展科普来说,就是要走出象牙塔,要面向市场讲经营,改变科普场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状,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特色产业资源的价值,各级政府不能再“守株待兔”,应高度重视特色产业科普即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形成系统的宣传方案,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公众的特色产业科普动机、消费和参与热情,扩大影响,营造全民热爱科学、参与科普的氛围;还要注重特色产业市场的开发,结合食、住、行、游、购、娱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

2.加强扶持力度,发挥引导作用。许多西方国家对科普十分重视,把产业科普作为一种重要的产品加以开发,甚至把它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并为此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产业科普运行和管理机制,推动了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我国产业科普化起步较慢,目前处在国家产业体系的弱势地位。因此,基于特色产业与科普相结合来发展特色产业,亟待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首先是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应从特色产业和科普两个角度出发,寻找两者间的切合点,制定有利于特色产业科普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为特色产业科普发展创造规范的行业环境。其次是资金保障。政府应在特色产业科普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整治和信息系统建立等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政府应在当前投资市场低迷的形势下以立法形式制定投资特色产业科普的优惠政策,通过建立特色产业科普专项基金等方式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3.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特色产业科普环境。由于特色产业科普涉及的领域众多,政府在加强对科普场地的建设和完善之外,还应重视与特色产业科普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进一步鼓励新型科普业态的发展。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来加强诸如产业科普馆、传统文化挖掘、住宿、餐饮和交通条件的完善,信息系统的构建,产业、旅游、科普和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优秀服务团队的建设工作等。

4.调动特色产业科普从业人员积极性,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保障是特色产业科普发展的必要前提。建设一支由大批年龄、专业、专业技术职务、学历等方面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特色产业科普研究队伍是客观的需要,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特色产业科普人力资源的质量,确保特色产业科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探索和建立跨部门、跨机构、跨行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机制,“尝试建立以科协组织为核心、以各类产业职业院校为依托、以各类科普场馆和园区等特色产业资源为实践基地的特色产业科普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特色产业科普高级管理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为未来特色产业科普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二是推动知识教育和人才培训规范化和标准化,应按照国家制定的培训标准,培养适应现代特色产业和科普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将特色产业科普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上升到管理和宏观指导的高度,有效完成特色产业服务标准化和全员岗位培训工作。

特色产业科普作为提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能满足知识传播、资源整合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推动乡村产业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四大效益鉴于目前特色产业和科普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公众需求的转变特色产业科普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抓手和途径是必要的,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者:

谌建章: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特色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特色产业科普服务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成员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县镇经济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县镇经济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电话:010-87354566
传真:010-87389987
邮箱:cjz@xianzhen.org.cn
          guo@xianzhen.org.cn
商务合作部:18518777855
会员服务部:13001053213






全国特色产业服务平台

微信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