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

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学术 >>产业研究 >> 论提高竞争力是北京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
详细内容

论提高竞争力是北京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

时间:2022-01-30     作者:陈晓红、张士运、刘伟【转载】

关键词:集群影响因素;集群文化;产业链;根植性;创新性

 

   中文摘要.为了提高北京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运用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法,对北京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等特色产业集群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北京产业集群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北京产业集群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群的特色功能不够突出,产业价值链完整性不足,区域相关产业体系不够发达等竞争力问题。针对北京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竞争力促进北京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1. 引言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由于分工联系、竞合等关系在特定空间中所聚集而成的,既竞争又合作的紧密网络产业组织[1~3]。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产业集群可以产生相应的企业群落优势,产业集群区域内部的个体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了个体的发展,而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整个产业集群区域的扩展和壮大。产业集群经济是把相互关联产品的生产按照一定规模聚集到某一区域来进行,从而使企业获得生产成本或交易费用的节约[4,5]。产业集群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产业集群是一种基于劳动分工的网络组织,是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分工的产物;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一种形式,一种报酬递增现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竞争又合作,既分工又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产业集群可以获得个别企业所不具有的集群竞争优势[6]。本论文从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角度研究北京产业集群优势和劣势,分析北京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存在的薄弱环节,这对提升北京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北京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北京特色产业集群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目前,北京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态势良好。以北京现代制造业为例,北京现代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建材、冶金、医药、纺织和食品等27种行业大类、421种行业小类的制造业总体。总体来说,北京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特点是:以园区为载体。典型的有中关村科技园产业带,2010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1.59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七分之一,同比增长22.6%,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从业人员为108.4万人。中关村目前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雍和园、石景山园、通州园、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十个园区。

再以北京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已初步建成了规模化的汽车制造基地。该基地已成功吸引了近20家汽车零配件企业落户,入资总额达30多亿元。顺义区作为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成为北京市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该基地核心区规划用地6.3km2,远期规划用地19km2,由整车发展区、零部件工业区、物流仓储区和公共服务管理区等4个功能区组成。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在此“安家”,汽车基地的景观也初步呈现。北汽控股公司系统现有32家企业。其中,全资企业8家,控股企业7家,包括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投资公司、北京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市汽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和北京北汽众运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参股企业13家,包括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北京)汽车饰件有限公司等;另外还包括集体企业4家[7]。由此可见,北京市汽车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本论文认为,目前北京产业集群优劣势如表1所示。

从技术、市场、自然资源、政府行为、人文和竞争优势六方面看:北京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技术、市场和政府行为方面的优势,自然资源(土地)、人文(人们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等)、竞争(无价格优势)则处于劣势;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技术、市场和政府行为,自然资源、人文和竞争方面处于劣势;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有除自然资源、竞争以外,其它四方面具有优势;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除了政府行为、竞争为劣势以外,其它四方面具有优势。可见,这些产业集群的共同特点是竞争优势不足。产业集群的特点具体有:

(1) 技术先进性较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由于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智力优势,使其在产品研发、技术含量上相对于国内其他区域都略胜一筹,例如北京的微电子产业集群,由于其研发能力较高,因此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高端位置,产品附加值较高。

(2) 市场集中程度普遍较高。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尤其是优势产业,市场集中程度较高。以现代制造业为例,由于其行业门槛较高,导致市场结构较为集中。如京仪控股的产品市场份额达到50%左右。

1北京特色产业集群优劣势分析

 

序号

集群名称

集群影响因素

技术

市场

自然资源

政府行为

人文

竞争

1

农业产业集群

×

×

2

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

×

×

×

3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

4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

备注:“○”表示优势,“—”表示一般,“×”表示劣势。

(3) 尚未形成发达的区域产业体系。目前北京制造业在北京地区,甚至是环渤海经济区的区域集群的程度不足,竞争力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北京相对较为孤立,整个产业链尚需不断优化。

(4) 产业集群的市场效应不足。目前,北京产业集群的市场效应依然不足,产业集群的品牌尚未形成。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多相关产品的信息,而且可以及时掌握相关产品的最新发展方向,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整购买策略。由于信息在企业和市场间以及企业与企业间的流动速度非常快,也使企业群体对外部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非常迅速,并可以通过企业间的相互学习来增强其生存能力。

(5) 产业集群关联性根植性差。分权式改革造就了具有独立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各区县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通常将企业集群限制在其行政边界内,使跨区域的企业集群很难成长。大部分的产业集群都被局限在狭小的地方行政边界内,集群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无法引进,导致集群内部表现出僵化封闭,知识技术趋同,互补性消失等不良后果,最终使集群丧失创新的活力和竞争力。

 

3. 影响北京产业集群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北京各类产业集群最大不足是竞争优势不足。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3.1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群的特色功能不够突出

北京各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创新投资风险较大,且创新产品外部效应较强,企业创新的收益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假冒而侵占,创新成本则由企业自己承担。在集群经济条件下,由企业网络而形成的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效应降低了企业的搜寻成本和学习成本,使企业更容易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创新投资的风险性与创新产品的外部性,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机进一步减弱,而跟随与模仿的动机进一步增强,最终形成北京各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行为型路径依赖。另外,北京各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内未形成更为鲜明的产业集群特色。

3.2产业价值链完整性不足,区域相关产业体系不够发达

目前北京产业集群虽然占据了部分产业链的高端,但由于其纵深程度不足,使得研发、人力等资源优势仅仅体现在产业链的部分环节上,未能形成完整有效的产业价值链体系。以制造业集群为例,北京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未能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至于生产制造、协作配套环节相对较为薄弱。典型的如怀柔的汽车制造,未能与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集群互动关系,没有形成集群,支柱产业之间关联度较低,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上下游或前后之间的产业关联,因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业集群的程度及竞争力。

3.2 中介组织欠缺,中介服务职能不完善

由于北京目前各种要素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经理人市场缺失,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如管理咨询、会计师事务所、资产信用评估机构、各类培训机构等中介组织普遍缺乏,已有的中介组织运行环境也不理想,影响了产业集群的运行效率,如金融机构和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不足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中间商缺乏降低了集群的生产和销售效率;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匮乏影响了集群产业市场的正常秩序,等等。

3.3 民营经济发展程度不足,外部氛围不够浓厚

相对于产业集群发达的江浙地带,北京产业集群企业中非国有经济成分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的形成,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商业文化不够发达,服务设施尤其是金融服务不够完善等原因,北京部分产业集群面临着来自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如北京制造业产业集群面临着来自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激烈竞争。相对于其他地区,北京产业集群的各项资源供给成本相对较高,如水电气,住房等,这使得北京制造业在发展产业集群时面临着商务成本相对过高的问题。

3.4 产权制度不明晰,产权结构不合理

北京不少产业集群主要是国家投资,企业的属性以国有企业为主,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没有界定清楚,限制了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与技术扩散,影响了集群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北京企业集群中的同质企业数量过少,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也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3.5 市场机制不完善,退出机制不顺畅

当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过多,许多企业的利润很低或陷于亏损状态的时候,一批企业会从这个产业中退出,行业平均利润随之回升,恶性价格竞争得以避免。但由于集群中的小企业处于高度专业化分工状态,其固定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一旦出现全行业衰退或企业亏损,经营者也很难将设备转用或转卖,所以企业主往往只将经营维持下去或偷工减料极力降低成本,通过激烈的价格竞争求得生存。因此,即使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企业也不愿轻易退出。随着北京集群区域同类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市场容量逐渐趋于饱和,价格战难以避免。

 

4. 提升竞争力促进北京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波特认为,政府角色应是着力改进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环境。在这方面,特色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思路促使政府重新定义和设计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目标,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就是政府公共政策付诸实践的好机会。政府不仅为园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品,还应高度关注特色产业集群的区位选择和产业定位,并为园区内企业培育形成战略协同的软环境[8]。利用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市场等优势,以及北京产业集群先天的资源优势,确定重点扶植的产业集群中的部分行业和价值链的关键高端环节,在政策、税收、人才配置等上给予充分的支持,鼓励其充分发展,同时在规划布局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形成优势行业产业集群的格局,充分培育其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9]。具体说:重视特色产业集群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

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和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北京构建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就必须从产业关联性角度去考虑高新区的产业定位与产业集聚。首先要考虑区位选择,区位选择的主要变量是区域有关资源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成本因素。目前,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在经济地理上往往是以中心城市或地区为依托展开的,这就造成了相对生产的高成本。特色产业集群的构建应满足产业竞争的长期需要。如科技园区应紧邻人才、科研机构集聚地;生产加工型特色工业园区应放到郊区或转移到低成本地区。

4.2 规划和建设特色科技产业园区

充分利用北京市城区功能区布局的机遇,加快企业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科学确定园区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园区发展特色,鼓励各园区根据自身特色有目标的利用各种资源吸收搬迁企业,同时加快园区产业集群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培育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如制造业产业集群可以在远郊区集聚。政府应着重建设特色工业产业园区,同时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强化产业集群意识。在特色园区内,一是注重延伸特色产业的产业链,筛选和吸引有关联的企业,特别是关联性强的知名企业入驻园区,这样可以吸引大批下游企业网络化自主入驻,同时带动本地一大批生产配套企业的兴建;二是注重特色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的生态建设,吸引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纵向链接关系的企业入驻园区,这样可以通过集约利用和废物的交换利用、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并且进一步确定最有利于基础设施共享、技术延伸、产业链和生态链形成的企业群分布区块,划出足够的预留地,以便利网络形成。

4.3 注意引导和吸引大企业落户本地

大企业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推动者作用。在园区内部缺乏大型核心企业的情况下,区县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及国内的龙头企业在园区内落户。大企业的入驻首先会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众多以大企业为目标的中小企业也会纷纷效仿,出于技术外溢、外部经济等目的随同大企业进入园区,每个入驻企业应合理定位自身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大企业的入驻还会促使为其配套服务的相关企业共同入驻,从而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服务园区集群。每个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周边资源,努力构建基于园区经济的研发生产服务的一条龙体系;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培育自身在产业链某一环节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4.4 根植区域创新网络体系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企业集群形成竞争力的基础。创新网络就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与其他相关的企业、大学、研究所、中试基地、营销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以及金融、保险、法律、人才、信息、咨询等创新服务中介机构之间建立的一种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同时,活跃的企业家群体是企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发展产业集群要注意培育园区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企业家创业创新,并且从政策上运用各种手段建立风险投资、技术共享、信息交流等创新的支撑体系。特色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个复杂动态的学习系统,内部各要素尤其是专业性知识与人才的流动会促进高新区内企业间的学习和创新,同时也会促进创新中心(比如大学和研究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创新。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还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只有保持创新网络与外界资源的互动,尤其是对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发展和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才能保证创新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最新变化。为使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利益最大化,培植根植本地网络和构建本地企业间相互依附的关系,这需要政府、社区和中介机构发挥粘合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认同[10]

4.5维护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市场形象

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是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产品走向世界的有力武器。但是一旦其中某个企业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区域品牌就会贬值,甚至成为低劣商品地代名词。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应该引导特色高新区内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共同制定地区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并监督执行,以维护区域品牌在市场上的形象。政府应该从专业化市场、空间集聚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提高地方中小企业与大市场的对接度,这将最终决定高新区的成功与失败。当然,高新区与市场的对接不仅包括国内市场,也理应包括国际市场。政府可以在国际信息平台的建设、举办国际性产品或企业交流会等领域提供广泛的支持。高新区还必须保持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和对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配置的促进,这样才会富有柔性和创新活力。

4.5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相关中介组织

中介服务组织不仅能够为集群成员提供中介服务,而且有助于促进集群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增强集群组织的稳定性,是特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是形成集群结构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介组织具体包括各种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信息服务中心、专业的信息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等。中介组织可以使集群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同时,强化企业彼此之间的合作,避免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降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如行业协会通过与企业建立一定联系与顺畅的信息来源,及时了解特色产业集群企业的最新发展状况与最新发展需求;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来组织和协调企业行为,从而达到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的目的。行业协会还可以成为政府与集群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因此政府有职责适当鼓励和引导中介组织的建设,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建立行业自律性的各类社团组织,通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结合,双管齐下,共同规范集群区域的市场秩序,制止过度竞争。

 

5. 结束语

北京应根据产业集群形成规律,大力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加强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加快泛北京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消除区域内各种壁垒,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同时,北京市应利用自身的发展,与天津市一起充分带动周边的地区,通过区域孤点的辐射作用建立经济网络,为推动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致谢

本文为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北京发展城乡一体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References

[1] ShaoboMou.ResearchonContinuedgrowthofindustrialclustermechanism[D].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doctoralthesis,2007,6.

[2] XiaopingZhang.Casualclothesbehindsiliconvalleyculture[J].Journalofworldculture,2000,3.

[3] QirongLi.Allthingsarepossible,thesiliconvalleyculture[M].Anhuihistory,2005,4.

[4] XiongYan,XiaoHongCun.analysisontheenterpriseclusterscompetitivenessbasedontheculturallevel[J].Journalofeconomicissues,2005,11.

[5] QingGuoRan.Researchontheshallowsocialcultureofenterprisecluster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5,11.ShaoBoMou,ChengzhangWang.Thedynamicmechanismofindustrialclustercontinuedgrowth:basedontheclustercultureperspective[J].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2008,04.

[6] PingnanRuan,YuqiWang.ThinkingofBeijingautomotiveindustryclustersetup[J].Journalofresearchonautomotiveindustry.2007.

[7] HoukaiWei.Improvetheabilityofindependentinnovationofindustrialclusterinourcountry[M].Machineryindustrypress,2006.

[8] DingdingWang.Generaltheoryofinstitutionalinnovation[J].Journalofeconomicstudies,1992,5.

[9] YuchenHu.Industrialclustersupportsystem[M].Beijing:economicmanagementpublishinghouse,2005:161-172.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县镇经济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县镇经济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电话:010-87354566
传真:010-87389987
邮箱:cjz@xianzhen.org.cn
          guo@xianzhen.org.cn
商务合作部:18518777855
会员服务部:13001053213






全国特色产业服务平台

微信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