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

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 >>通知公告 >> 护好草原、找准产业,河西走廊走出绿色发展路
详细内容

护好草原、找准产业,河西走廊走出绿色发展路

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拥有广袤而丰富的草地资源,被称为天然的饲草“贮备库”。草地资源是河西地区人民的“命脉之源,生存之本”,也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宝贵的草地资源,生活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人们,如何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今日工作参考栏目为您带来,河西走廊地区在做好草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产业,实现牧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经验。

640.webp (1).jpg

积极减畜,为子孙后代护好“绿水青山”

2011年草原补奖政策开始实施后,中农发山丹马场开始减畜,情况发生了改变。山丹马场刚开始提倡减畜的时候,很多工人觉得养畜量少了收入肯定会减少,心里都不舒服。

为了确保牧民职工“减畜不减收”,企业积极采取让利措施,将草原管理费下调了30%,同时免费向牧工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帮助他们发展舍饲养殖,以降低他们养畜的生产成本,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同时,企业还积极通过项目引进新品种并进行改良,增加个体性能,有效促进了牧工增收。

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也将实现草畜平衡作为保护草原生态的重中之重。该县拥有各类草原2677.55万亩,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约占当地农牧民收入的65%以上。在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落实中,肃南已通过舍饲半舍饲养殖、草原流转、异地借牧和压缩牲畜规模等措施全面完成了核定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肃南段草原超载的10.18万个羊单位的减畜任务。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以来,肃南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县政府每年投入600万元专项资金对性情温顺、草原破坏小的优势畜种甘肃高山细毛羊进行培育壮大,持续开展甘肃高山细毛羊澳血导入改良、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细羊毛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两年三产”繁殖技术,打破了母羊的季节性繁殖的限制,有效冲减了舍饲成本,投入产出率明显提高。通过“少养、精养、高产、高效”实现细毛羊增加舍饲时间、减少天然草原放牧时间,减缓草原生态压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的。

“多条腿”走路,探索牧区群众增收新渠道

甘肃省天祝县抓喜秀龙镇南泥沟村毗邻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5月,村里牵头成立了生态旅游合作社,吸引120户村民入股抱团发展。这两年到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依靠旅游业,又探索发展了许多新的增收项目,比如红笋种植,亩均收入达5000元;依托白牦牛产业制作酸奶、酥油,售价不低还供不应求;制作手编工艺品出售给游客……通过积极探索发展新的产业,村里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走上了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村民们彻底告别了过去单纯依靠放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既有效保护了草原的生态,又实现了增收。

企业做龙头,带动陇草产业绿色崛起

近年来,甘肃涌现出了亚盛田园牧歌、杨柳青牧草、西部草王、民祥牧草、三宝农业等一批在国内具有很强影响力的草业龙头企业,也探索出了一批优秀的草产业发展模式。截至2019年底,甘肃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超过2500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其中苜蓿种植面积超过110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位居全国第一。经过多年发展,甘肃草产业已形成了河西灌区高端商品草(苜蓿、燕麦)等区域化优势产业带,牧草产业已成为甘肃助推脱贫攻坚、发展生态产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现在,企业已成为带动甘肃草产业发展的主体,全省从事草产品生产、加工及贸易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达267家。这些企业在生产优质草产品支撑全国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很好地带动了所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产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来源:农民日报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县镇经济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县镇经济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电话:010-87354566
传真:010-87389987
邮箱:cjz@xianzhen.org.cn
          guo@xianzhen.org.cn
商务合作部:18518777855
会员服务部:13001053213






全国特色产业服务平台

微信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