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

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培训 >> 后疫情时代,科技创新如何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委员支招了
详细内容

后疫情时代,科技创新如何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委员支招了

时间:2020-05-28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合理性,重新衡量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经过几个月艰苦卓绝的抗疫战争,目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事实证明,在这场抗疫斗争中,科技创新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呼吸机到ECMO,从抗疫新药到疫苗研发,无一不是科技在守护生命,给与生命希望。


微信图片_20200528094556.jpg


进入后疫情时代,科技创新将怎样促进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将需要科技创新怎样的助力?26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王伟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从新基建、大数据库、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谈了科技创新对医疗领域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民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尤其是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消费基建将成为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重中之重。医疗是我国消费基建的代表产业之一,尤其在此次疫情爆发之时,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防治传染病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如何加强医疗领域新基建建设,让新基建为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服务?


王伟明认为,“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是检验医疗基础设施的试金石。后疫情时代,医疗方面要抓紧时间补短板、抓建设,重新布局规划、重点改造升级我国现有的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加强县级及以下的区域疾控能力,有助于提高我国未来在公共卫生、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的规模和质量。”


除了新基建,大数据库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科技手段,不仅发展速度非常快,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对于医药卫生领域发展的加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在医疗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病例、病理报告、化验报告、治疗方案等,大数据库正是存储消化这些数据的“最强大脑”。当医疗和大数据库结合在一起,能够加快促进我国医疗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使医生诊疗和病人看诊同时受益。运用大数据库,能够辅助医生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准确判断,并利用不断更新的数据库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和比对,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长期的掌握和更完整的判断,有利于医生更好地确定和更新治疗方案。同时,数据库的构建和运用也有利于医药行业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的中药新药以及对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为此,王伟明建议建立青少年儿童大数据库,提交了关于将慢病防控端口前移至儿童青少年的提案。


近年来,慢性病已经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困扰国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发病率急剧飙升。作为医药卫生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王伟明解释该提案:将慢病防控端口前移至儿童青少年,目的在于降低相关慢病患者数量在未来的长期增长和潜在风险。及时转变健康安全的重点关注对象,将对健康的“末端治理”转为“源头截流”,降低“成长型”的健康隐患,谨防儿童青少年慢性病成为严重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毫无疑问,王伟明的提案将对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我国本次抗疫所取得的结果来看,中西医结合也是科技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王伟明提出:“当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两种医学体系在融合的过程中融洽并存,互取所长,互补所短,较好地在当前阶段满足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同时,促进中医药发展也是施行中西医结合的出发点之一,西医对现代科技的运用、与国际前沿的接轨较好,在坚持中医药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我们也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来促进中医药发展,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形成中医药新的特色和优势。中西医结合,让中医药学得以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里发展,反之促进中医药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为中西医持续性结合不断夯实基础。”


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为中医药事业规划了中长期的发展蓝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要求,而中医药的振兴则需要科技的加成和动力。对此,王伟明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运用科技构建中医药创新网络与支撑体系建设,中医药经典繁多、理论博大精深,将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大数据整合,有利于中药新药组方的进一步筛选和运用。第二,用科技促进中药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结合现代技术实现传统中药材的质量提升和量化生产,例如淡豆豉的发酵菌种筛选和工艺优化,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可以提升淡豆豉原有的质量标准,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第三,用科技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让中医药方案造福全球患者。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县镇经济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县镇经济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电话:010-87354566
传真:010-87389987
邮箱:cjz@xianzhen.org.cn
          guo@xianzhen.org.cn
商务合作部:18518777855
会员服务部:13001053213






全国特色产业服务平台

微信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