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归雁工程” 打造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样板

阅读 : 5 戚原   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5-07-03

“哒哒哒、哒哒哒……”6月26日,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20余台缝纫机高速运转,在工作人员的熟练操作下,一个个圆鼓鼓的可爱靠枕顺着针脚逐渐成型,随后被整齐地放置在成品区。

“我们车间主要生产抱枕、坐垫、床上用品、手工编织花篮等手工制品,每天稳定50余人务工。”昭化区卫子镇“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负责人肖华介绍,“这两天,我们正在赶制一批来自浙江省金华市盛开公司出口意大利枕头套订单,总量15000件,目前已经完成了5000件,预计过几天可以交付。”

近年来,昭化区紧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借鉴浙江省来料加工业发展经验,以“归雁工程”为抓手,创新“家门口就业”模式,助力妇女群众实现“增收顾家两不误”。

2018年,昭化区积极深化政企合作,与浙江省企业签订来料加工发展合作协议,引进订单生产模式。同时,立足本地实际,在卫子镇建成“归雁”来料加工车间,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经纪人+员工”运行模式,整合多方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形成可持续的就业增收路径。

自卫子镇“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建立以来,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87.6万元,主要用于厂房建造、设备采购(缝纫机、纺织工具等)及技能培训等,夯实车间发展基础。目前,卫子镇“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共有厂房8间,提供手工纺织、缝纫等工作岗位上百个。

为真正满足广大群众就业需求,卫子镇“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创新推行弹性化工作机制,在工作时间上,村民可“按需上岗”,鼓励村民“有空就来”;在工作地点上,则采取“居家+车间”模式制作手工艺品,对需照顾老人小孩不便外出的村民,可自行从车间拿取材料,回家制作手工艺品。

“我在这里干了五年,刚开始的时候免费培训技术,学成了就能自己做工。”昭化区卫子镇卫子村村民李桂华笑着说,“我现在每个月可以挣3000元左右,每天还能回家照顾孙子,别提有多舒心了。”

今年,车间共吸纳附近村民就近就业12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残疾人、低收入人口等重点人群30余人;共计完成订单生产160批次,加工费收入460万余元,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乘数效应。

接下来,卫子镇“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将持续深化政企合作,拓展订单品类,提升技能水平,进一步扩大就业覆盖面,为杭广东西部劳务协作注入新动能。

卫子镇“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只是昭化区大力实施“归雁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昭化区充分发挥“东接订单、西供劳力”的桥梁作用,在太公镇、射箭镇、昭化镇等地建立起“归雁工程”车间,通过承接手工制品订单,构建起“东部市场+西部工坊”的产业协作新模式,真正实现了“出家门进厂门”的就业转变。(记者 戚原 通讯员 邹星雨)

编辑:信利梦,一审:王琛,二审:谌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