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阅读 : 33 谌建章   2025-03-31

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

在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战略定位下,农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命题。近日,《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农业基础建设迈入系统性升级的新阶段。这一方案不仅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农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基础性工程,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盘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绝非简单的土地整治,而是集“耕地质量提升、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功能修复、数字技术赋能”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根据方案目标,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现代农业格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突破三大瓶颈:

1.资源约束与生态平衡的矛盾:通过土壤改良、节水灌溉、有机质提升等技术,破解耕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难题,推动农田从“耗竭式利用”向“可持续经营”转变。

2.小农户与大生产的衔接:借助土地集中连片整治,打破田埂界限,为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主体”模式激活小农户参与动能。

3.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依托智能感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农田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墒情、苗情、灾情”实时监测,推动农业生产全链条智能化。

二、以“四化协同”重塑农田建设新范式

方案的实施路径需紧扣“系统化、标准化、绿色化、智慧化”原则,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

系统化规划:统筹“田、水、路、林、电、技、管”七大要素,推动农田基础设施与乡村产业、生态景观深度融合。例如,在黄淮海平原重点推广节水灌溉与盐碱地治理技术,在西南丘陵山区发展“梯田+特色作物”复合系统。

标准化管控:制定分区域、分类型建设标准,建立从项目设计到验收的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通过“田长制”压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好、长受益”。

绿色化转型:推广生态沟渠、生物埂坎、有机肥替代等绿色技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打造“农田即生态”的新场景。

智慧化赋能:建设农田“数字孪生”系统,通过遥感监测、智能农机、精准施肥等技术,实现“一块田、一张图、一平台”的精细化管理。

三、创新驱动:构建多元协同的实施保障体系

为确保方案落地见效,需在政策、科技、机制三个维度形成突破:

1.强化政策集成:整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资源,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机制,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交易”“耕地占补平衡收益反哺”等创新模式。

2.激活科技引擎: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重点突破土壤健康诊断、智能灌溉决策、抗逆作物品种等“卡脖子”技术,推动农田建设从“工程主导”向“科技引领”升级。

3.创新管护机制:推广“专业公司托管”“村集体+合作社”等管护模式,建立农田设施保险制度,通过“田保姆”服务解决“重建设、轻管护”难题。

《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的推进,既是守护大国粮仓的底线工程,也是激活乡村产业的价值工程。站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节点,我们需以更高站位统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的关系,将每一块高标准农田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希望田”、农民增收的“致富田”、美丽中国的“生态田”,为端牢“中国饭碗”、夯实农业强国根基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谌建章,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特色产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编辑:信利梦,一审:王琛,二审:谌建章